做一次雾化竟然伤一次肺,看完你还敢给娃做雾化吗?

2022-10-15 11:37:36 69055 次浏览

很多人认为雾化对肺部的伤害非常大,是因为他们以为药物进入肺部之后,很难被肺部吸收,生一次病做雾化的次数也是比较多的,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身体伤害非常大,所以并不建议给孩子做雾化,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做雾化大多数都是为了治疗肺部方面的疾病,如肺炎或者支气管炎等,只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不会有安全隐患,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就会对肺部造成伤害。

雾化
雾化
atomization
使液体成雾状喷射出去
治疗呼吸道疾病
婴幼儿
300-500元

现在很多人都不推荐做雾化,其实还是因为这种治疗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效果虽然还不错,但是很少会有人选择做雾化治疗,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做雾化对于肺部的损伤很严重,至于该说法是否真实可以了解一下:

在做雾化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吸入药物出现咳嗽或者是呼吸道受到刺激的情况,但一般都不会太严重,雾化治疗结束后这些情况也会消失,雾化时如果使用药物的浓度太高,雾化的温度太低,都很容易导致支气管出现痉挛的情况,孩子会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

雾化使用正确并不会伤害肺部

在雾化的时候医生都会检查好机器和药物的情况,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所以并不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所以患者其实也不必担心在做雾化的时候孩子受到伤害。

在做雾化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使用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肺部感染或者支气管感染的情况。如果是自己在家做雾化的话要注意对机器进行消毒,在医院也要注意不要和他人共用一个雾化器,避免传染。

由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对于雾化治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些孩子在使用雾化治疗之后身体容易出现副作用,所以当孩子出现以下不良反应时,要尽快停止雾化,避免对肺部或者其他部位造成影响。

雾化时除了会使用治病的药物,还会添加一些激素药物,这些药物容易使患者对雾化形成依赖性,呼吸道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雾化一般是通过口鼻吸入药物,使药物到达肺部,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但是长时间做雾化的话对于鼻粘膜和口腔黏膜都会有影响,容易出现流血、溃烂的情况。

雾化时如果吸入过多的药物,大量的雾状药物在肺部堆积,容易使肺部受到影响,肺泡的张力受到影响后容易导致萎缩,形成水肿。

雾化对身体危害大

药物经过支气管进入肺部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出现精卵的情况,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的情况,会加重身体负担。

做雾化后孩子的喉咙部位会出现一些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没有办法把痰咳出来就很容易引起气管堵塞的情况。

雾化糖皮质激素容易导致孩子的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中的菌群会出现紊乱的情况,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孩子容易出现鹅口疮。

所以部分患者做雾化对于身体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进行雾化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在雾化治疗期间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治疗仪器,避免伤害身体。

雾化治疗主要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使用,雾化治疗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更好地发挥作用,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所以说部分人群使用雾化治疗是很不错的。

部分人群适合采用雾化治疗

由于雾化的过程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不适的情况,所以不推荐所有人都采用雾化治疗,但是对于部分人群来说,雾化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适合做雾化的人群有哪些:

  1. 1. 有气道阻塞性疾病的人群适合做雾化,一般他们会有支气管哮喘或者肺气肿,采用雾化治疗药物到达肺部治疗效果会更好;
  2. 2. 肺部感染疾病的患者是比较适合做雾化的,治疗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雾化治疗能够很快的消除肺部严重,对于感染的治疗效果很好;
  3. 3. 咽喉病患者也可以采用雾化进行治疗,能够让药物更多的与有病症的部位接触,治疗效果更好;
  4. 4. 一些有需要检查肺部或者是支气管的人也是适合做雾化的,检查前医生也会要求患者做雾化。
在雾化吸入之前半小时不能进食,雾化吸入过程当中容易刺激气道引起呕吐。在雾化之前做好准备,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当中的食物残渣。雾化时选择直立坐姿,平静地呼吸或者是深呼吸,如果咳嗽症状频繁,需要停止雾化,防止出现呛咳。

除了做一次雾化伤一次肺以外,还有不少有效可靠维持健康的方法,不仅可以预防病情的发生,还能帮忙省下一笔冤枉钱,下面就整理出了日常生活健康指南,有需要的可以查看了解:

  1. 1. 血栓最怕一个动作
  2. 2. 湿气最怕一个动作
  3. 3. 肚子胀气7个妙招快速排气
  4. 4. 医院专用版抑郁测试
  5. 5. 枸杞泡水三不要
  6. 6.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
  7. 7. 流鼻涕变好的三个过程
  8. 8. 腰扭伤后不要一直躺着
  9. 9. 这些行为不用恐艾
  10. 10. 不要怀疑自己得了肠癌
  11. 11. 针灸后注意事项
以上分享的生活健康指南仅供给大家参考,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解对应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除了可以参考以上指南外,若有严重不适还是需要积极就医诊疗,以免延误病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