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想生二胎避不开这3大风险,看完心里要有个数

2022-12-23 11:36:59 920 次浏览

42岁生二胎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毕竟35岁之后女性就属于高龄产妇了,超过40岁的话,女性身体和卵巢功能都在下降,此时胎儿出现畸形的风险是很高的,并且由于女性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好,也很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的情况,特别是女性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怀二胎时面临的风险是更大的,所以说女性不要盲目的选择要二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决定。

42岁怀二胎比较危险

42岁生二胎风险是比较大的,首先,42岁怀二胎属于高龄产妇,受孕几率和产后康复的速度也会相对缓慢一些,由于高龄的原因子宫的收缩力差,卵巢功能开始下降,胎儿出现流产或是畸形的概率比较高,怀孕期间很容易患上孕期并发症、宫外孕或是自然流产的可能,胎儿出生缺陷或是难产、大出血等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42岁怀二胎风险比较大

由于产龄较高,在待孕期间应当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查明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生育,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应当顺其自然,平时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补充自身的营养,多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晚上睡觉时注意保暖,不要经常性熬夜。

42岁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下降,卵细胞质量不如从前,可能会导致胎儿先天不足,但是很多女性还是会选择在这个年龄生育孩子,主要是因为在此年龄段生二胎有以下利弊:

女性一旦到了更年期就意味着衰老更加严重,研究发现女性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激素的影响,使得卵巢暂停排卵,因此可以有效推迟更年期的到来。

怀孕和生育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方法,高龄女性在生育期可能遏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布率,这也是42岁生二胎最大的好处。

经历了一次的完整的生育过程可以帮助女性提高抗痛能力,使得女性心理更加成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2岁二胎不是都能顺产的,一般医生会建议女性选择剖腹产。

42岁生二胎能提高免疫力

高龄怀孕不仅可以增强,女性生殖系统的抗病能力,还能减少许多妇科疾病的发生,有调查发现,女性怀孕次数越多越能有效阻止卵巢癌的发生。

42岁生二胎,当他上学时,你得年龄差不多50多岁了,带孩子真的力不从心了,特别是过来50岁,身体以肉眼可见的程度衰老,那时候后悔为时已晚。

高龄怀孕期间大大小小的毛病会逐渐暴露出来,胎儿很容易出现早产、畸形等,孕妇也容易患上妊娠综合征等。

年龄达到42岁时,如果想生二胎,大部分女性还不算晚。但是因为年龄偏高,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风险,所以女性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生二胎,最好是到医院对身体进行评估后再决定要不要孩子。

女性生育要趁早,如果已经怀孕,需要加强产检的次数,并做无创DNA或者羊水穿刺来明确胎儿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在临近预产期时,建议提前住院才能保证宝宝的健康,有需要在42岁生育二胎的姐妹们可以通过下文了解一下生过二胎姐妹们的真实感受:

生完二宝的时候我42岁,没想到生完脸上的斑少了,皮肤也变得光滑了,大家都说我看起来像30岁左右,我很感谢二宝,怀她之前有不少病,生下她以后很多都正常了,我老公说这个孩子就是来报恩的,现在我就一个人带她,她每天都会睡很久,特别好哄,我真的很庆幸当时决定生下她,真的无比开心。
 

蕊蕊

四十二岁的时候生下了的二胎,人家都说儿女双全最幸福,但是现实是娘家太远,老公太懒,婆婆不给力,读高一的老大也变得很叛逆,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二胎,所以还是奉劝想生二胎的,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量力而为。不然弄的现在身心疲惫,感觉人都老了不少,哎!
 

我困了

由于42岁才生的老二,父母都已七十多了,只能在夫妻俩人上班时稍带一会儿,带孩子时间稍长,老人就承受不住了。我和老公全力应付孩子,不敢丝毫懈怠,弄不好,再把老人累病,那可是更大的麻烦了,只企求父母身体健康,平安渡过这些年。生老二那年,老大正好上高二,正是学习吃紧的时候,感觉老公比我还要辛苦,不过现在一家人很幸福,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自然美

42岁是可以生二胎的,但是需要加强身体的护理,在各个方面的事项都应该注意。女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的收缩力以及阴道的伸张力也会慢慢变差,很容易发生出血或者是难产,所以说这个时候应该选择剖腹产,减少分娩的风险。

生二胎没有所谓的最晚年龄,原则上只要有月经就可以继续生育,不过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在24-29岁之间,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一定的下滑趋势,而不少人困惑自己还是否适合生二胎,因此以下为大家汇总了各年龄段女性生二胎的真实感受及案例,供大家参考:

32岁33岁34岁35岁
36岁37岁38岁39岁
40岁41岁42岁43岁
44岁45岁46岁47岁
48岁49岁50岁 
此外,无论哪个年龄怀孕,都要遵医嘱进行产前检查,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妊娠的危险因素,而在怀孕期间要注意多休息,放松心情,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叶酸,多吃一些富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保证摄入的食物营养均衡,避免营养单一。
目录